百合花课文中百合花被子的作用

在茹志鹃的短篇小说《百合花》中,百合花被子作为核心意象,承载了多重艺术功能与象征意义,既是推动情节的线索,也是深化主题的关键符号。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分析:
一、象征纯洁与神圣的情感纽带
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的唯一嫁妆,其 “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” 的图案,既是传统婚庆文化中 “百年好合” 的象征,也暗示了新媳妇对婚姻与生活的美好憧憬。当她最初拒绝借出被子时,这种 “小气” 并非出于吝啬,而是对个人隐私与情感寄托的守护。然而,通讯员牺牲后,她毅然将被子盖在他身上,这一行为打破了物质与情感的界限 ——白色百合花超越了世俗的 “性” 禁忌,成为军民之间纯洁情谊的见证。被子的纯洁性与通讯员的牺牲形成强烈对照,正如文中卫生员所说:“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,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”,二者共同构成了战争年代人性美的极致表达。
二、推动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的核心道具
被子的三次关键出现贯穿全文,成为人物情感变化的催化剂:
- 借被冲突:通讯员初次借被碰壁,新媳妇因 “死封建” 的礼教观念拒绝借出婚被。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农村女性的羞涩与传统束缚,也为后续的情感转变埋下伏笔。
- 献被仪式:通讯员牺牲后,新媳妇 “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”,并坚持用被子覆盖遗体。这一行为标志着她从 “忸怩羞涩” 到 “精神升华” 的彻底转变,也完成了对通讯员从 “陌生人” 到 “崇高英雄” 的认知重构。
- 符号化传承:被子最终随通讯员下葬,成为革命精神的载体。正如文中所述,“那条被子,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,盖上了这位平常的青年人的脸”,它不再是普通的生活用品,而是军民鱼水情的永恒象征。
三、战争与人性的双重隐喻
- 物质匮乏与精神富足的反差:解放战争时期,物资极度短缺,“棉絮” 甚至成为稀缺品。然而,新媳妇却将珍贵的婚被献给牺牲的战士,这种 “舍己为人” 的选择,凸显了战争年代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无私支持。
- 死亡与新生的辩证:白色百合花在传统文化中既象征纯洁,也与死亡相关。被子覆盖通讯员遗体的场景,既是对年轻生命逝去的哀悼,也是对革命精神延续的隐喻。正如作者茹志鹃所言:“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,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”,被子成为连接生死、超越时空的精神纽带。
- 女性意识的觉醒:新媳妇从 “死封建” 到 “主动献被” 的转变,暗示了战争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。她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破洞的细节,既是对个人情感的弥补,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无声反抗,展现了女性在战争中的主体性觉醒。
四、作者创作意图的具象化表达
- 对革命理想的诗意诠释:茹志鹃在创作时正值家庭遭遇政治迫害,她通过 “借被 — 献被” 的故事,将个人对革命年代的怀念与对人性美好的向往融入其中。被子作为 “家” 的象征,既承载了作者对温暖集体的渴望,也暗喻了革命队伍的包容性。
- 战争叙事的美学突破:与同期战争小说不同,《百合花》避开了血腥战场的描写,转而聚焦 “借被子”“补衣服” 等日常细节。百合花被子的柔美意象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,开创了 “去战争化” 的文学范式。
- 符号学的精妙运用:被子作为 “能指”,指向 “军民团结”“人性光辉” 等多重 “所指”。其 “百合花” 图案的文化内涵、“借 — 还” 过程的情感流动,以及最终下葬的仪式感,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文学符号系统。
结语
百合花被子是《百合花》的灵魂所在,它既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珍贵物品,也是精神富足的象征;既是人物情感变化的见证,也是战争与人性的隐喻。通过这一意象,茹志鹃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,将宏大的革命主题与个体的生命体验完美融合,使小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“一朵永不凋谢的文学之花”。正如文中所述,“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”,最终化作了人性光辉的永恒印记,在读者心中绽放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君子兰不开花浇什么水可以开花
上一篇:桑树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