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那段词
你所提到的 “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” 这段词,出自评剧《花为媒》选段《报花名》,是剧中人物阮妈与张五可对唱的经典唱词。这段唱词以四季花卉为引,将爱花之人的细腻情怀与世俗偏见对比,既具诗意又含哲理,堪称传统戏曲中 “惜花护花” 主题的典范。
一、经典唱词原文
plaintext
爱花的人惜花护花把花养,
恨花的人厌花骂花把花伤。
牡丹本是花中王,
花中的君子压群芳,
百花相比无颜色,
他偏说牡丹虽美花不香。
玫瑰花开香又美,
他又说玫瑰有刺扎得慌。
好花哪怕众人讲,
经风经雨分外香。
大风吹倒了梧桐树,
自有旁人论短长。
这段唱词通过三组对比,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爱花者的境界:
- 行为对比:“惜花护花” 与 “厌花骂花” 的对立,点明爱花不仅是情感投射,更是责任与行动。
- 世俗偏见:以牡丹、玫瑰为例,暗喻世俗对美好事物的苛刻 —— 牡丹 “不香”、玫瑰 “有刺”,暗示真正的爱需超越表面瑕疵。
- 哲理升华:“好花哪怕众人讲” 一句,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坚守,呼应 “大风吹倒梧桐树,自有旁人论短长” 的豁达态度。
二、文化意象与深层内涵
- 四季花卉的象征体系:
- 春季:桃花、梨花、杏花象征生机,“扑人面的杨花飞满城” 暗示爱花需感知自然韵律。
- 夏季:石榴、荷花代表热烈,“出水的荷花亭亭玉立” 暗喻护花如守护高洁品格。
- 秋季:菊花、丹桂寓意成熟,“登高赏菊过重阳” 将赏花与人生境界结合。
- 冬季:梅花、水仙象征坚韧,“梅花雪里显精神” 点明爱花需经历考验。
- 戏曲美学的双重表达:
- 叙事功能:这段唱词出自《花为媒》中 “花园相亲” 的关键情节,阮妈通过报花名拖延时间,实则为张五可与贾俊英创造相遇机会,将情感暗涌融入自然意象。
- 抒情功能:唱词以花喻人,“牡丹”“玫瑰” 等意象既指花卉,也暗指剧中人物的命运,形成 “花人合一” 的审美意境。
三、延伸:诗词中的惜花传统
这段唱词并非孤例,而是中国文学 “惜花” 主题的延续。以下经典作品可与唱词形成互文:
- 唐代・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》:
plaintext黄四娘家花满蹊,千朵万朵压枝低。
留连戏蝶时时舞,自在娇莺恰恰啼。
- 杜甫以 “留连”“自在” 等词,将惜花之情融入动态场景,与《报花名》中 “护花” 的主动性形成对比。
- 宋代・苏轼《海棠》:
plaintext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
- 苏轼以 “烧高烛” 的夸张行为,将惜花推向极致,与唱词中 “经风经雨分外香” 的豁达形成互补。
- 清代・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:
plaintext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- 龚自珍将惜花升华为生命循环的哲思,与唱词中 “自有旁人论短长” 的超脱意境相呼应。
四、现实启示:当代惜花精神的实践
- 园艺哲学:
- “养花先养叶,养叶先养根”(养花谚语):强调护花需从根基做起,与唱词中 “惜花护花把花养” 的系统性呼应。
- “见干见湿”“薄肥勤施”(养花技巧):体现爱花需遵循自然规律,而非盲目宠溺。
- 情感投射:
- 现代作家谈瀛洲在《人间花事》中写道:“护花之情,是对生命脆弱性的共情。” 这与唱词中 “好花哪怕众人讲” 的坚持异曲同工。
- 济宁本地散文《菊蝶之恋》通过寒菊与蝴蝶的相依,诠释了 “护花即护心” 的当代意义。
结语
《报花名》这段唱词,以戏曲的灵动与文学的凝练,构建了一个 “爱花 — 惜花 — 护花” 的完整精神图谱。从四季花卉的自然轮回,到人性善恶的对比,再到对生命本质的哲思,它不仅是一段优美的唱词,更是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告白。正如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演绎这段经典时所展现的 —— 护花者的情怀,正如 “水仙在案头添风韵”,看似静默,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最炽热的守护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家里种什么花好比较旺财对身体
上一篇:教师节学生送什么礼物给老师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