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红是什么花

李清照在《如梦令》中写下的 “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”,其中的 “红” 指的是海棠花。这一答案不仅在词的文本中得到直接印证,更在古代文学意象和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多重呼应。
一、文本内证:海棠是词眼的核心
- 直接关联:
词的上阕明确提到 “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”。这一对话构成了全词的核心冲突:词人担忧风雨摧折春花,而侍女却轻描淡写地回答 “海棠依旧”。随后词人以 “绿肥红瘦” 反驳,暗示经过一夜风雨,海棠的绿叶应更加繁茂,而红花则凋零稀疏。
- 颜色对比:“绿” 与 “红” 分别代指海棠的叶与花,“肥”“瘦” 则以拟人化手法描绘雨后花叶的状态。这种修辞既呼应前文的 “海棠”,又通过视觉反差强化了暮春的凋零感。
- 时序与花信:
海棠花期在春分前后,至清明渐入尾声,与词中 “雨疏风骤” 的暮春场景高度契合。李清照在另一首词《好事近》中也提到 “长记海棠开后,正伤春时节”,进一步印证了海棠与伤春主题的关联。
二、文化语境:海棠的文学意象
- 文人传统中的象征意义:
海棠在唐宋诗词中常被赋予娇弱易逝的特质。例如苏轼《海棠》诗 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”,以 “红妆” 喻海棠,暗喻其红颜易老;陆游《海棠歌》更直言 “碧鸡海棠天下绝,枝枝似染猩猩血”,将海棠的红艳与生命的炽烈联系在一起。
- 李清照的创新:她以 “绿肥红瘦” 突破传统,用 “瘦” 字凝练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,比直接描写落花更具张力。
- 与其他花卉的对比:
有人可能误以为 “红” 指桃花或杏花,但这些花在诗词中多与早春相关(如 “桃之夭夭”“杏花春雨”)。而海棠的暮春属性更符合 “绿肥红瘦” 的意境。此外,海棠的花色(深红至粉红)与 “红瘦” 的视觉意象也更为贴合。
三、争议与辨析
- “红” 是否泛指春花?
部分解读认为 “红” 是泛指,但结合词的上下文,“海棠” 是明确的主语。侍女回答 “海棠依旧” 后,词人的反驳 “应是绿肥红瘦” 必然针对同一对象。若 “红” 泛指,逻辑上无法衔接。
- “卷帘人” 的身份影响解读吗?
关于 “卷帘人” 是侍女还是赵明诚的争论,不影响对 “红” 的理解。无论对方是谁,词人的核心关切始终是海棠的状态。
四、延伸:“绿肥红瘦” 的文学价值
- 语言创新:
以 “肥”“瘦” 形容花叶,突破了传统诗词的修辞框架,使抽象的暮春景象具象化。这种炼字手法被后世誉为 “人工天巧,可称绝唱”(王士祯语)。
- 情感张力:
侍女的 “海棠依旧” 与词人的 “绿肥红瘦” 形成对比,前者是客观观察,后者是主观揣度,反映了词人细腻的情感与侍女的粗疏之间的冲突,深化了伤春主题。
五、结语
李清照的 “绿肥红瘦” 以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幅鲜活的暮春图景,而 “红” 所指代的海棠花,既是词眼的核心,也是中国文人伤春传统的缩影。这一意象不仅承载着对自然时序的敏感,更暗含了对生命易逝的哲思,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可替代的审美符号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二年级上册语文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
上一篇:幸福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怎么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