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尚叁大唐木业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木业

一树梨花压海棠谁写的诗人是谁

时间:2025-04-21作者:admin分类:木业浏览:5评论:0

一树梨花压海棠谁写的诗人是谁

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 这句诗的作者归属存在争议,目前较为可靠的学术考证显示,它并非苏轼原作,而是经过民间长期演变后附会到苏轼名下的调侃之作。以下是基于多方面文献的梳理与分析:

一、民间传说与苏轼的关联


  1. 故事背景
    北宋词人张先(字子野)晚年纳妾的轶事是这一诗句的源头。据明代《尧山堂外纪》等野史记载,张先 80 岁时迎娶 18 岁小妾,席间自赋 “我年八十卿十八,卿是红颜我白发”,苏轼随即以 “十八新娘八十郎,苍苍白发对红妆。鸳鸯被里成双夜,一树梨花压海棠” 相和。

    • 比喻巧妙:“梨花” 喻白发老者,“海棠” 喻红颜少妇,“压” 字双关年龄与床笫关系,生动调侃了老夫少妻的反差。

  2. 苏轼的诗歌风格
    苏轼确有戏谑友人的诗作,如《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》,但该诗用词含蓄(如 “诗人老去莺莺在,公子归来燕燕忙”),与 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 的直白风格迥异。


二、学术考证的质疑


  1. 文献缺失

    • 苏轼的《东坡全集》《全宋诗》等权威文献中,均未收录《戏赠张先》一诗。
    • 张先纳妾时实际年龄为 85 岁(而非 80 岁),且苏轼是 “闻” 其事而非亲历,与诗中 “宴席当场和诗” 的场景矛盾。

  2. 诗句的演变脉络

    • 唐代元稹:其《白衣裳二首》中 “一朵梨花压象床” 是最早的文字原型,原指女子白衣如雪、慵懒倚床的姿态。
    • 明代民间:《尧山堂外纪》等笔记将 “梨花压象床” 改编为 “梨花压海棠”,用于调侃老夫少妻。
    • 清代刘廷玑:在《在园杂志》中明确记载 “一朵梨花压海棠” 的典故,并指出其民间属性。
    • 现代讹传:1980 年代台湾出版的《中国传奇》丛书将此诗附会到苏轼名下,经影视、网络传播后广为接受。


三、结论:民间创作与文化附会


  1. 作者不可考
    诗句的核心意象(梨花喻老者、海棠喻少妇)和戏谑风格,更符合民间打油诗的特征,而非文人诗作。其演变过程跨越唐宋至明清,融合了元稹、苏轼、张先等历史人物的轶事,最终形成 “苏轼调侃张先” 的传说。

  2. 文化意义
    诗句的流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 “忘年婚恋” 的复杂态度:既带有调侃意味,又暗含对生命活力的惊叹。它被广泛用于文学、影视(如电影《洛丽塔》的中文译名),成为跨文化的经典表达。


四、苏轼与张先的真实交集


  1. 忘年之交
    张先(990—1078)比苏轼(1037—1101)年长 47 岁,二人在杭州结识,苏轼曾尊称张先为 “老师”,并为其《十咏图》题跋。

  2. 苏轼的调侃诗
    苏轼确有《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》一诗,其中 “诗人老去莺莺在,公子归来燕燕忙” 以典故委婉调侃张先,但用词文雅,与 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 的直白风格判然有别。


总结


“一树梨花压海棠” 是民间智慧的结晶,其作者不可考。它借苏轼之名流传,却非苏轼原作,而是融合了元稹诗句、张先轶事和民间调侃的文化产物。这一诗句的演变过程,生动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民间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。

一树梨花压海棠谁写的诗人是谁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