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什么什么

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《钱塘湖春行》,是描绘西湖早春景色的千古名句。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敏锐感知与由衷赞美。
一、诗句补全与出处
完整诗句为: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创作的《钱塘湖春行》。全诗如下:
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
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
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
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诗中 “钱塘湖” 即杭州西湖,诗人以 “行” 为线索,从孤山寺北到白沙堤,将沿途所见的湖光山色、莺燕花草串联成一幅流动的春日画卷。
二、意象解析与艺术手法
1. 动态生命的捕捉
- 早莺争暖树:“早” 字点明季节,黄莺初啼,争抢向阳的枝头。“争” 字赋予鸟儿以人的情态,仿佛它们也在珍惜早春的暖阳,暗示春光的珍贵。
- 新燕啄春泥:“新燕” 呼应 “早莺”,同为春天的使者。“啄” 字精准刻画燕子衔泥筑巢的忙碌姿态,既展现其生命力,也隐喻着自然的循环与新生。
2. 时空与情感的交融
- “几处”“谁家” 的限定:并非 “处处” 莺啼、“家家” 燕舞,而是局部的动态,暗示早春万物复苏的渐进性,传递出诗人偶遇生机的惊喜。
- 声与色的交织:莺鸟的啼鸣、燕子的呢喃与湖面的波光、堤岸的新绿构成视听交响,使读者如临其境。
3. 对仗与炼字
- 颔联与颈联形成工整对仗:“几处” 对 “谁家”,“早莺” 对 “新燕”,“争暖树” 对 “啄春泥”;“乱花” 对 “浅草”,“渐欲” 对 “才能”,“迷人眼” 对 “没马蹄”。这种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- “乱” 字形容野花初放时的纷繁,“浅” 字描绘春草的柔嫩,与 “渐欲”“才能” 搭配,精准传达出早春草木的生长态势。
三、创作背景与主题
1. 背景
白居易于长庆二年(822 年)出任杭州刺史,这首诗写于任内的第三年春天(823-824 年)。诗人在政务之余漫步西湖,被早春的生机所触动,遂以诗记之。
2. 主题
- 自然之美的礼赞:通过 “早莺”“新燕”“乱花”“浅草” 等意象,展现西湖从冬日沉睡中苏醒的过程,歌颂生命的蓬勃与自然的韵律。
- 闲适心境的流露:尾联 “最爱湖东行不足” 直抒胸臆,诗人对白沙堤的流连忘返,既是对美景的陶醉,也暗含对官场纷扰的暂时超脱。
四、文学价值与影响
1. 白诗风格的典型体现
- 语言平易通俗,如 “几处”“谁家” 等口语化表达,使诗歌朗朗上口,贴近大众。
- 观察入微,以小见大,从莺燕的动态中窥见整个春天的活力,体现了白居易 “文章合为时而著” 的现实主义精神。
2. 后世的共鸣
- 诗句被广泛引用,成为描写早春的经典意象。如 “争暖树”“啄春泥” 等细节,启发了后世诗人对自然生命的关注。
- 苏轼 “欲把西湖比西子” 的名句,与白居易此诗共同奠定了西湖作为诗意象征的文化地位。
五、延伸思考
若将《钱塘湖春行》与王维《山居秋暝》对比,可见唐诗中自然书写的两种范式:
- 白居易:以动态的 “行” 为视角,强调生命的活力与变化(如 “争”“啄”“渐欲”)。
- 王维:以静态的 “观” 为视角,追求禅意的空灵与永恒(如 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)。
这种差异不仅源于诗人个性,也反映了中唐与盛唐气象的不同。
结语
“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” 以其鲜活的意象与凝练的语言,成为唐诗中早春书写的典范。诗人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捕捉,将个人的喜悦融入对生命轮回的感悟,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西湖畔那抹盎然春意。正如别林斯基所言:“美隐藏在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”,白居易的慧眼与诗心,让西湖的早春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水培扦插绿萝用什么方法能生根快
上一篇:发财树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水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