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子恺《梧桐树》阅读训练及答案
以下是丰子恺《梧桐树》的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,结合文本核心内容与常见考点设计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:
一、基础训练题
- 字词理解
- 题目:解释文中 “浓妆淡抹” 的含义。
- 答案:原指女子妆容的浓艳与淡雅,文中用来形容梧桐树在不同季节呈现的形态变化(如春夏的繁茂与秋冬的凋零),体现作者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。
- 修辞手法
- 题目:第③段 “团扇大的叶片,长得密密层层,望去不留一线空隙,好像一个大绿障” 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?有何作用?
- 答案:比喻。将梧桐叶比作 “大绿障”,生动形象地突出叶片的密集与绿意的浓重,增强画面感,表达作者对梧桐夏日繁茂的惊叹。
- 结构梳理
- 题目:文章以时间为线索,依次描写了梧桐树的哪三种 “容貌”?
- 答案:
- 春尽夏初:新桐初乳(嫩黄叶片簇生枝头)。
- 夏季:绿叶成阴(叶片密不透风,绿意盎然)。
- 秋冬:梧桐叶落(黄叶凋零,枝干裸露)。
二、能力提升题
- 对比手法
- 题目:作者将梧桐树与芭蕉、丁香等植物对比,有何意图?
- 答案:通过对比,突出梧桐叶 “数目繁多”“重重叠叠” 的特点,强调其生命力的旺盛,为后文写落叶的悲哀作铺垫,暗示生命的繁华与无常形成强烈反差。
- 情感变化
- 题目:分析作者对梧桐树的情感变化过程。
- 答案:
- 欣喜:初见新叶时的新奇与喜爱(“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”)。
- 震撼:夏日绿叶成阴时对生命繁茂的惊叹(“绿意实在太多了”)。
- 感伤:目睹落叶时对生命无常的感慨(“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”)。
- 顿悟:最终领悟自然与艺术不可占有的哲理(“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”)。
- 主题探究
- 题目:如何理解文末 “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,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” 这句话?
- 答案:
- 表层:邻居虽拥有梧桐树,却未真正观察其四季变化,形式上的 “占有” 不等于精神上的共鸣。
- 深层:自然与艺术的美需要用心感受,若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拥有,便无法体会其蕴含的生命哲理。作者借此呼吁人们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与艺术,而非功利性地占有。
三、拓展思考题
- 文化意象
- 题目:文中多次引用古诗(如 “山远始为容”“芭蕉分绿上窗纱”),有何作用?
- 答案:
- 丰富文章内涵,增强文学性与历史感。
- 以古诗意境烘托梧桐的美感,如 “山远始为容” 暗示距离产生美的哲学,与作者观察梧桐的视角相呼应。
- 写作手法
- 题目:分析文章托物言志的手法。
- 答案:
- 作者借梧桐的荣枯变化,隐喻生命的循环与无常。
- 例如,落叶 “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…… 也是不可能的事了”,以自然规律的不可逆,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对生命的敬畏。
- 现实启示
- 题目:结合生活实际,谈谈你对 “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” 这一观点的理解。
- 答案(示例):
- 自然之美需用心体验,如城市中的绿化若仅被视为景观,而忽视其生态价值,便失去了与自然对话的意义。
- 引申至生活,物质的占有无法替代精神的富足,唯有以欣赏的态度对待万物,才能真正 “占有” 其内在的美与哲理。
四、权威文本解析
根据原文,丰子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梧桐的四季轮回,其核心意图在于:
- 生命哲思:通过梧桐的 “生叶 — 繁茂 — 凋零”,揭示 “无常” 是自然与人生的本质,呼吁人们接纳生命的必然规律。
- 审美态度:强调 “隔岸观花” 的审美距离,如 “山远始为容”,暗示唯有保持适当距离,才能领略事物的全貌与真谛。
- 艺术观照:将梧桐视为 “艺术” 的象征,其形态变化如同艺术创作,需观者以同理心感受,而非强行掌控。
五、备考建议
- 高频考点:
- 修辞手法(比喻、拟人、对比)的作用。
- 作者情感变化与主题的关系。
- 关键句(如文末哲理句)的深层含义。
- 拓展积累:
- 对比阅读丰子恺《杨柳》《渐》等散文,体会其 “以小见大” 的写作风格。
- 了解道家 “顺应自然” 思想对丰子恺的影响,深化对文章哲理的理解。
通过以上训练,读者可全面把握《梧桐树》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,提升阅读理解与应试能力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蓝色妖姬玫瑰花是怎样变成蓝色的
上一篇:发财树该怎么养能让它活的更长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