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尚叁大唐木业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绿植

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红瘦是什么花

时间:2025-04-17作者:admin分类:绿植浏览:3评论:0

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红瘦是什么花

“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” 中的 “红瘦” 指的是海棠花。这一答案不仅源于李清照《如梦令》的文本语境,更与中国古典文学中海棠的文化意象深度契合。

一、文本语境的直接指向


在《如梦令・昨夜雨疏风骤》中,词人晨起后询问侍女窗外花事,侍女回答 “海棠依旧”,而词人纠正道 “应是绿肥红瘦”。这里的 “绿肥红瘦” 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(绿与红)和形态对比(肥与瘦),描绘出雨后绿叶繁茂、红花凋零的暮春景象。结合词中 “海棠依旧” 的对话,“红瘦” 显然特指海棠花。

从植物学角度看,海棠花花期在 4-5 月,花朵呈粉色或白色,花瓣较薄,易受风雨摧残。雨后花瓣飘落,叶片因水分充足而显得肥大,与 “绿肥红瘦” 的描述完全吻合。例如,西府海棠的花朵在雨中易凋谢,而叶片则愈发青翠,这种景象正是李清照词境的生动写照。

二、文化意象的深层隐喻


  1. 以花喻人:青春与生命的象征
    海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被用来象征女性的美丽与青春。唐代《太真外传》记载,唐玄宗将醉酒的杨贵妃比作 “海棠睡未足”,此后 “海棠春睡” 成为美人慵懒之态的经典意象。李清照的 “红瘦” 不仅描绘海棠的凋零,更暗喻自己青春流逝的无奈。这种以花喻人的手法,在《红楼梦》中亦有体现 —— 贾宝玉的《咏白海棠》诗中,“晓风不散愁千点,宿雨还添泪一痕” 将海棠与闺阁女儿的命运交织在一起。

  2. 惜春伤怀:时光易逝的感慨
    海棠花期短暂,盛开十余天后便迅速凋零,这种特性引发了文人对春光易逝的感伤。宋代王雱在《眼儿媚》中写道:“海棠未雨,梨花先雪,一半春休”,将海棠凋零与春之过半联系起来。李清照的 “绿肥红瘦” 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叹惋,词中 “浓睡不消残酒” 的醉态,恰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力感的外化。

  3. 地域文化:海棠香国的独特印记
    四川大足(古称昌州)因产香海棠而享有 “海棠香国” 的美誉。唐代贾耽在《百花谱》中记载,昌州海棠 “有香有实”,其香气 “不兰不麝”,别具一格。这种地域特色可能影响了李清照的创作 —— 尽管她未必亲临昌州,但 “海棠香国” 的传说或许加深了她对海棠的文化认知,使其在词中赋予海棠更深的情感内涵。


三、争议与辨析


尽管 “红瘦” 指海棠花是主流观点,但仍有读者提出疑问:

  • 为何不是其他红花? 桃花、杏花等红花也可能在雨后凋零,但李清照词中明确提到 “海棠依旧”,侍女的回答与词人的纠正形成对照,直接指向海棠。
  • “红瘦” 是否泛指红花? 从修辞角度看,“红瘦” 确实可以理解为红花凋零的泛指,但结合上下文,“海棠” 是具体所指。这种 “特指 + 泛指” 的表达方式,既符合文学创作的含蓄性,又通过细节强化了词境的真实性。

四、延伸:海棠的文化符号意义


海棠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:

  • 吉祥富贵:与玉兰、牡丹、桂花并称 “玉堂富贵”,常被用于园林装饰。
  • 思乡离愁:秋海棠因 “断肠花” 的别称,成为苦恋与离别的象征。
  • 文人雅趣:苏轼曾 “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”,以烛光守护海棠的娇艳;朱自清在散文中直言 “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”,足见其文人魅力。

李清照的 “绿肥红瘦” 之所以成为经典,正是因为它将海棠的自然特性、文化意象与个人情感熔铸为一体,既写实又写意,既具象又抽象。这种 “以我观物,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” 的创作手法,使海棠超越了植物本身,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永恒的美学符号。

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红瘦是什么花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