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尚叁大唐木业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绿植

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

时间:2025-04-19作者:admin分类:绿植浏览:2评论:0

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是唐代诗人皮日休的一首七言绝句,全诗以中秋夜天竺寺赏月赏桂为背景,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浪漫的想象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陶醉与对神话传说的诗意重构。以下从诗歌文本、文化背景、艺术特色三个维度展开解析:

一、诗歌文本与意象解析


原诗
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
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。

意象构成

  1. 玉颗珊珊下月轮
    诗人以 “玉颗” 比喻飘落的桂花,既描绘了桂花的洁白晶莹,又暗合月中桂树的神话意象。“珊珊” 叠词不仅摹写桂花飘落的姿态,更营造出月夜的静谧氛围。这一句将现实中的桂花与想象中的月宫桂树融为一体,形成虚实相生的意境。

  2. 殿前拾得露华新
    “露华新” 三字点明桂花的新鲜湿润,暗示诗人拾取的是刚刚飘落的花瓣。露水在月光下闪烁,既强化了桂花的洁净感,也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。

  3. 至今不会天中事,应是嫦娥掷与人
    诗人由眼前的桂花联想到神话传说,猜测桂花是嫦娥从月宫掷落人间的礼物。这一想象打破了现实与神话的界限,赋予自然现象以浪漫色彩。“至今不会” 的疑问句式,既保留了对神秘天事的敬畏,又以 “应是” 的推测口吻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。


二、文化背景与创作心境


1. 天竺寺的文化意义
天竺寺位于杭州灵隐山麓,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圣地。诗中的 “殿前” 指天竺寺的殿堂,桂花作为佛教象征物(如 “天香桂子” 的典故),与寺庙的宗教氛围相呼应。唐代文人常以佛寺为雅集之地,皮日休此诗既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歌的渗透,也反映了唐代士大夫 “诗禅合一” 的审美取向。

2. 中秋民俗与神话传说
唐代中秋赏月、赏桂之风盛行,桂子被视为祥瑞之物。诗中 “嫦娥掷桂” 的想象,融合了 “吴刚伐桂”“嫦娥奔月” 等神话,将现实中的桂花与月宫传说结合,既符合中秋的节日氛围,也展现了唐人对自然现象的诗意解读。

3. 皮日休的创作心境
此诗创作于咸通九年(868 年),即皮日休进士及第后的东游期间。此时诗人正值人生得意,诗风轻快洒脱。诗中 “露华新” 的清新意象与 “嫦娥掷桂” 的浪漫想象,与皮日休后期作品中常见的忧国忧民主题形成鲜明对比,反映出其早期创作中对自然之美的纯粹欣赏。

三、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


1. 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
诗歌前两句实写桂花飘落、拾取的过程,后两句虚写嫦娥掷桂的神话,将现实场景与神话传说交织,形成 “眼前之景” 与 “天外之思” 的双重意境。这种手法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,使短小的绝句蕴含丰富的意蕴。

2. 语言的清新与凝练
皮日休以 “玉颗”“露华” 等词刻画桂花的形态,语言简洁而生动。末句 “应是嫦娥掷与人” 以口语化的表达收束,既消解了神话的庄重感,又增添了诗歌的俏皮气息,体现了晚唐绝句 “以俗为雅” 的审美倾向。

3. 对传统题材的创新
唐代中秋诗多写望月怀远(如王建《十五夜望月》),而皮日休独辟蹊径,聚焦于 “桂子” 这一意象,通过神话重构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。这种创新为后世中秋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,如宋代杨万里《咏桂》中 “不是人间种,移从月里来” 的构思,即与此诗一脉相承。

四、延伸:桂子的文化象征


在唐宋文学中,桂子不仅是自然景物,更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:

  • 科举功名:唐代科举以 “折桂” 喻指登第,诗中 “嫦娥掷桂” 或隐含诗人对功名的自得。
  • 佛教禅意:桂子与佛寺的结合,暗合佛教 “天香” 的意象,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。
  • 永恒与无常:桂花的短暂飘落与月宫的永恒形成对比,引发对生命与自然的哲思。

结语


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以轻盈的笔触、浪漫的想象,将中秋夜的桂花与月宫神话融为一体,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诗意表达。此诗不仅是皮日休早期创作的代表作,也是唐代中秋题材诗歌中的独特篇章,其虚实相生的意境与清新凝练的语言,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