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像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

“生活像一团麻,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” 这句歌词出自 1989 年电视剧《篱笆・女人和狗》的主题曲《苦乐年华》,由词作家张藜、作曲家徐沛东联手打造,歌唱家范琳琳的深情演绎让它成为时代经典。这句歌词以质朴的语言道尽生活的辩证哲理,既直面现实的复杂与困顿,又传递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,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艺术巧思。
一、歌词的现实根基与文化隐喻
- 创作背景与社会映照
电视剧《篱笆・女人和狗》改编自韩志君的长篇小说《命运四重奏》,聚焦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女性的命运挣扎。剧中女主角枣花在封建包办婚姻中饱受欺凌,最终冲破束缚追求独立,她的经历正是当时农村社会转型的缩影。张藜曾在农村下放劳动二十余年,对底层生活的苦难与坚韧有着切身感受,因此歌词中 “麻绳拧成花” 的意象,既是对枣花个人命运的诗意概括,也是对千万普通人在困境中创造价值的礼赞。
- 意象的双重解构
- 麻绳的原始意象:麻绳粗糙、易断,象征生活中的矛盾与苦难(如贫困、婚姻束缚、观念冲突)。歌词中 “解不开的小疙瘩”“坑坑洼洼” 等表述,直接呼应了农村女性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生存困境。
- 拧成花的超越性:通过 “拧” 这一动作,麻绳从无序变为有序,从实用工具升华为审美对象。这种转化暗喻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主动改造 —— 正如枣花通过离婚争取自主权,普通人通过双手将平凡日子编织出意义。
二、艺术表达的多维突破
- 修辞手法的创新运用
- 矛盾修辞法:“麻” 与 “花” 的对比构成强烈反差,前半句的压抑与后半句的昂扬形成情感张力,这种 “先抑后扬” 的结构强化了主题的冲击力。
- 通感与具象化:将抽象的生活困境转化为 “麻绳”“线”“路” 等可触可感的意象,使哲理变得生动可感。例如 “生活是一杯酒,饱含着人生酸甜苦辣”,味觉与人生体验的通感,让听众产生强烈共鸣。
- 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合
徐沛东在旋律中融入东北二人转元素,高亢的唢呐与质朴的民歌调式,与张藜的歌词形成 “声文并茂” 的艺术效果。范琳琳的演唱则巧妙平衡了民族唱法的醇厚与流行音乐的感染力,使歌曲既扎根乡土又跨越地域,成为全民传唱的经典。
三、时代精神的凝练与延续
- 改革开放初期的精神图腾
1980 年代的中国正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,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催生了无数 “枣花式” 的个体觉醒。《苦乐年华》以家喻户哓的方式,将个人奋斗与时代洪流结合,那句 “生活是一首歌,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苦乐年华”,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精神注脚。
- 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
这首歌的魅力在于其超越时代的普适性。在当下社会,“麻绳拧成花” 的意象依然能引发共鸣:外卖骑手在风雨中编织生计,科研人员在失败中寻找突破,普通人在疫情中重建生活…… 正如张藜所说,“歌词要带着泥土的芳香”,这种扎根生活的哲理,让《苦乐年华》至今仍在酷狗、QQ 音乐等平台被翻唱、被聆听。
四、文化符号的衍生与拓展
- 影视与文学中的再创造
“麻绳拧成花” 的意象被广泛借鉴:电视剧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用它形容婆媳关系的化解,文学作品《随笔 | 生活是麻绳拧成的花》则将其升华为对抗苦难的人生哲学。这种跨媒介传播,印证了这一意象的强大生命力。
- 社会心理的集体投射
该歌词的流行,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 “韧文化”—— 在逆境中寻找希望,于苦难中创造价值。这种精神在 2020 年疫情期间尤为凸显: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跳广场舞,封控区居民阳台对歌,都是 “麻绳拧成花” 的当代演绎。
结语:平凡中的诗意与力量
《苦乐年华》之所以经久不衰,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道破了生活的本质: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回避苦难,而在于将苦难转化为创造美好的原料。正如张藜在农村喂猪、种地时悟出的哲理,“庄稼不收年年种”,这种对生活的虔诚与韧性,最终凝结成 “麻绳拧成花” 的动人意象。当我们在困境中哼唱这句歌词时,既是对过往岁月的致敬,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宣言 —— 只要双手不停,希望之花永开不败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户外花期长好看又好养的花有哪些
上一篇:14岁男孩生日礼物送什么比较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