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尚叁大唐木业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木业

白是花中第一流写的是什么花

时间:2025-04-29作者:admin分类:木业浏览:2评论:0

“白是花中第一流” 实为李清照《鹧鸪天・桂花》中 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 的误记。这句词所赞美的是桂花,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学意象与人格隐喻。

一、诗句原典与桂花特质


李清照在词中以 “暗淡轻黄体性柔,情疏迹远只香留” 开篇,精准勾勒出桂花的形态与气质:花色淡黄(“轻黄”)或素白(如银桂),花瓣纤薄而质地柔韧,生长于僻静之处,却以浓郁香气穿透时空。这种 “色淡香浓、迹远品高” 的特质,使桂花无需艳丽色彩便能稳居 “花中第一流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桂花的 “白” 并非单一色调。其品种中既有 “暗淡轻黄” 的金桂,也有 “雪魄冰魂” 的银桂,更有红如丹霞的丹桂。李清照在此强调的是桂花超越色相的内在品格—— 正如她在词中反问 “何须浅碧深红色”,直言真正的美无需外在修饰,香气与风骨才是永恒。

二、文学传统中的桂花意象


桂花在中国文化中始终与高洁、隐逸相关联。屈原《九歌》以 “援北斗兮酌桂浆” 将其与仙界琼浆相系,李白则赞其 “安知南山桂,绿叶垂芳根”,赋予其孤高不群的人格象征。李清照继承这一传统,在词中通过三重对比凸显桂花的不凡:

  1. 与群芳对比:牡丹、芍药以艳色取胜,而桂花 “情疏迹远”,以香气征服人心。
  2. 与梅菊对比:梅花虽傲霜斗雪,却 “定妒” 桂花的秋日独芳;菊花虽凌霜绽放,亦 “应羞” 于桂花的香冠中秋。
  3. 与屈原《离骚》对比:词人直言 “骚人可煞无情思,何事当年不见收”,惋惜屈原未将桂花纳入香草谱系,实则以桂花自喻,暗示自身才华被时代埋没的怅惘。

三、李清照的人格投射


这首词作于词人晚年南渡之后,桂花的形象实则是其精神世界的镜像:

  • “情疏迹远” 的疏离感: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、文物散失,晚年漂泊江南,正如桂花生长于僻远之处,与世俗保持距离。
  • “香留” 的永恒性:尽管命运多舛,她仍以诗词留存才情,恰似桂花 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(陆游《卜算子・咏梅》)。
  • “第一流” 的自信:词中 “何须” 二字掷地有声,展现出李清照对世俗审美标准的不屑,正如她在《词论》中批评柳永 “词语尘下”、晏殊 “句读不葺之诗”,坚持艺术独立精神。

四、误记背后的审美联想


用户将 “自是” 记为 “白是”,或因桂花的素白品种(如银桂)与 “白” 产生视觉联想。这种误记恰好折射出中国文化中 “以白为美” 的审美传统:

  • 白梅的孤高:王冕《白梅》以 “冰雪林中著此身” 赞颂其不与桃李争艳的品格。
  • 白莲的高洁:周敦颐《爱莲说》称其 “出淤泥而不染”,成为君子象征。
  • 白雪的纯粹:岑参 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 以雪喻花,强化纯洁意象。

李清照虽未直接写 “白”,但桂花的素色与 “情疏迹远” 的气质,恰与这些审美意象形成深层共鸣,这或许是用户误记的潜在心理动因。

五、延伸:桂花的文化符号意义


除文学意象外,桂花在民俗、宗教、科举等领域亦承载多重寓意:

  1. 科举象征:因花期与秋闱(乡试)重合,“蟾宫折桂” 成为金榜题名的代称。
  2. 仙界象征:传说月中有桂树,吴刚伐桂的神话使其成为长生不老的象征。
  3. 药用价值:桂花可入药,有疏肝理气、化痰止咳之效,体现 “内外兼修” 的文化品格。

结语


从李清照的 “自是花中第一流” 到用户的 “白是花中第一流”,这一误记不仅是文字的偏差,更是审美联想的自然延伸。桂花以其淡雅之姿、馥郁之香、隐逸之格,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符号。正如央视新闻所言,李清照与桂花的相遇,是 “人间桂花” 与 “花中第一流” 的灵魂契合,这种跨越千年的共鸣,至今仍在诗词与生活中芬芳流转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