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东部从南到北的植被变化
中国东部从南到北的植被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纬度地带性规律,这一过程主要受热量条件主导,同时叠加了水分梯度和地形因素的影响。以下是基于气候带和典型植被类型的详细分析:
一、热带季雨林与雨林带(北热带)
地理位置:海南岛南部、云南西双版纳等地。
气候特征:全年高温多雨,年降水量超过 1500 毫米,冬季平均气温高于 15℃。
植被类型:
- 热带雨林:以龙脑香科、桑科等高大乔木为主,如望天树、橡胶树,群落结构复杂,分层明显,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丰富。
- 季雨林:旱季部分落叶,如木棉、楹树,分布于海南岛西部和云南干热河谷,适应季节性干旱。
土壤类型:砖红壤,酸性强,有机质分解快。
二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
地理位置:长江以南至南岭,包括福建、江西、湖南等地。
气候特征:亚热带季风气候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温和湿润,年降水量 800-1600 毫米。
植被类型:
- 北亚热带: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,如青冈栎、栲树与枫香、鹅掌楸混生,分布于秦岭南坡和长江中下游北岸。
- 中亚热带:典型常绿阔叶林,以栲属、石栎属为主,如甜槠、苦槠,林下多蕨类和山茶科灌木。
- 南亚热带:季风常绿阔叶林,含热带成分如榕树、龙眼,分布于广东、广西南部。
土壤类型:红壤、黄壤,铁铝氧化物富集,呈酸性。
三、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
地理位置:华北平原、黄土高原南部,包括山东、河北、河南等地。
气候特征:温带季风气候,夏季暖湿,冬季寒冷干燥,年降水量 500-800 毫米。
植被类型:
- 落叶阔叶林:以栎属(如辽东栎、蒙古栎)、桦属(白桦)、杨属(毛白杨)为主,冬季落叶以适应低温。
- 次生灌丛:如荆条、酸枣,分布于山地和开垦区,是原生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。
土壤类型:棕壤,腐殖质层较厚,呈中性至微酸性。
四、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
地理位置:东北东部山地,包括长白山、小兴安岭。
气候特征:中温带湿润气候,夏季凉爽,冬季严寒,年降水量 600-1000 毫米。
植被类型:
- 红松针阔叶混交林:红松与紫椴、水曲柳等阔叶树混生,林下有丰富的耐阴灌木(如刺五加)和草本(人参)。
- 云冷杉林:在海拔较高处(如长白山 1100-1800 米),云杉、冷杉形成暗针叶林,结构郁闭,苔藓层发达。
土壤类型:暗棕壤,腐殖质积累明显,呈酸性。
五、寒温带针叶林带
地理位置:大兴安岭北部,如漠河、塔河。
气候特征:寒温带大陆性气候,冬季漫长严寒(-30℃以下),夏季短促凉爽,年降水量 400-500 毫米。
植被类型:
- 落叶松林:以兴安落叶松为主,耐寒耐旱,冬季落叶,林冠稀疏,林下多杜香、越桔等灌木。
- 樟子松林:分布于沙丘和瘠薄土壤,适应性强,与落叶松混生。
土壤类型:漂灰土(灰化土),酸性强,有机质分解缓慢。
六、过渡带与地形影响
- 秦岭 - 淮河分界线:
- 南坡为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(如青冈栎、化香树),北坡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(如栓皮栎、槲树)。
- 山体阻挡冬季风,使秦岭南麓年均温比北麓高 2-3℃,降水多 200-400 毫米。
- 长白山垂直带谱:
- 基带为红松针阔叶混交林(海拔 500-1100 米),向上依次为云冷杉林(1100-1800 米)、岳桦矮曲林(1800-2100 米)、高山苔原(2100 米以上)。
- 水分梯度影响:
- 东部沿海(如浙江、福建)降水丰富,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;
- 华北地区降水减少,过渡为落叶阔叶林;
- 东北地区虽降水较少,但蒸发弱,仍维持森林植被。
七、人类活动的干扰
- 农业开发: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原生森林已被农田取代,仅存少量次生林(如山东泰山的侧柏林)。
- 城市化:长三角、珠三角的自然植被几乎消失,人工林(如马尾松、杉木)和绿地成为主要景观。
- 森林砍伐:东北林区因过度采伐,红松原始林面积减少 90%,目前以人工落叶松林为主。
总结
中国东部植被从南到北的变化本质上是热量递减的结果,同时受水分和地形的调节。这一梯度体现了全球陆地植被纬度地带性的典型模式,即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的更替。然而,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已改变了大部分地区的原生植被格局,保护现存的天然林(如长白山红松林、西双版纳雨林)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
上一篇:红枫树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
上一篇:临沂果树苗木批发市场在哪里